医疗机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以下简称CDSS)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医学知识和患者信息,为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多种形式帮助,支持临床决策的一种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是临床决策的辅助工具。
近年来,卫健委在规范电子病历临床应用管理,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先后印发《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等文件。
《规范》提出,CDSS是临床决策的辅助工具,其产生的结果供医务人员参考使用,医务人员结合实际诊疗情况可选择使用。
作为决策辅助工具,CDSS应满足三项基本要求:
(一)临床知识来源应具有权威性,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国家认可的药品说明书、医疗器械注册证、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医学教材、专家共识、专著、文献等。
(二)临床知识库应及时更新,更新周期一般不长于半年。知识库内容应有退出机制,对不适用的知识应及时删除或更新。
(三)CDSS的使用应留存审计日志,可对使用情况进行溯源评价。
医疗机构实施CDSS也应具备三项条件:
(一)医疗机构应具备较为完备的医疗信息系统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信息平台、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嘱系统、病案系统、医务质控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医疗机构各系统应实现系统整合、互联互通或数据共享。
(三)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应统一、规范、完整、准确,并能够为CDSS提供所需的结构化数据。
《规范》明确表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利用CDSS作为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智能化工具。这种制度性的支持不仅可以促进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广泛应用,还能够为医疗体系的升级和优化带来重大的利好。然而,尽管政策的支持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背书,但也需要正视一系列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医疗机构层面。
医疗机构在引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时面临着成本投入的挑战。这些系统的开发、部署和维护往往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因此,在系统引入之初,如何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医疗机构需要权衡投入与产出,评估系统带来的临床效益、诊断准确性的提升、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等,以确保投资能够切实回报,为医疗流程带来可观的提升。另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在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潜力,但其引入也可能对医保基金造成一定压力。为了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运营,必须在系统推广过程中谨慎考虑医保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如何在系统应用中实现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支出,成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关键议题。
无论如何,智能医疗所蕴含的潜力是不可低估的。智能医疗代表着未来医疗领域的前进方向,而医疗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也势在努力实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下,解决实际的实施难题变得至关重要,不仅关乎着医疗机构的运营,更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健康情况。